近年來,隨著電商購物普及,許多香港消費者習慣從淘寶、拼多多等大陸平臺購買商品,再透過「集運服務」將包裹統一運送至香港。然而,對於初次使用集運的新手來說,若未仔細瞭解流程和細節,很可能掉入隱藏陷阱,導致金錢損失或物流糾紛。以下整理五大常見陷阱及避坑指南,助你安心集運!
陷阱一:低價攬客,隱藏費用層層加
許多集運公司以「首重¥1」「超低運費」等宣傳吸引客戶,但實際結算時可能出現「附加費用」:
包裝加固費:未事先告知便強制加收;
偏遠地區附加費:部分公司對香港特定區域額外收費;
超長超重費:商品尺寸或單件重量超出標準,費用暴增。
陷阱二:重量計算動手腳,體積重「灌水」
集運計費通常以「實際重量」或「體積重量」中較高者為準(體積重公式:長×寬×高÷6000)。部分不良業者會:虛報包裹尺寸:刻意放大長寬高,增加體積重;合箱不減重:多個包裹合併時,未扣除內部空隙重量。甚至有些集運公司打著免體積重的口號,實際收費比很多算集體重的集運公司還要貴,一時間被耍的團團轉,還以為自己用的很便宜。
陷阱三:敏感貨不清關,包裹遭扣或罰款
從大陸運送商品至香港雖無關稅,但部分「敏感品類」可能觸法:
電子煙、藥品、液體:需特殊許可證;
名牌仿品、電池:海關抽查時可能扣貨;
食品、植物:未經檢驗恐被銷毀。
陷阱:集運商未主動提醒禁運品,或謊稱「可包稅通關」,最終導致收件人承擔罰款。
陷阱四:售後耍賴,貨損丟件難索賠
集運過程中的貨物損壞、丟失時有發生,但不少公司會推卸責任:
拒賠理由:外包裝完好、易碎品不保;
拖延處理:客服敷衍回應,甚至失聯;
賠償上限低:僅按運費3倍賠償,無視商品價值。
陷阱五:虛假物流進度,時效毫無保障
部分業者為搶單,標榜「3天到港」,實際卻因以下問題延誤:
倉庫爆倉:節假日包裹堆積,遲遲未出庫;
轉手第三方:低價將包裹轉給其他物流,追蹤單號無法查詢;
清關延誤:未如實告知海關查驗狀況。
集運雖方便,但從報價、打包到送貨,每個環節都可能藏有風險。建議新手:
多方比較公司口碑,避免只看低價,如鑫航集運物流,不僅提供180天免費倉儲,支持各種尺寸超大型貨物和各種品類的敏感貨集運到港,極速3小時到港派送,全港準時送貨上門,傢俱提供上門安裝服務;詳讀合約條款,確認賠償規則;大型節慶前預留緩衝時間,避免急件延誤。只要提前做好功課、保留溝通證據,就能大幅降低踩雷機率,享受跨境購物的便利!